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巳集中 部首:火部
武英殿刻本: 第1609頁,第6字
同文書局本: 第673頁,第26字
標點整理本: 第624頁,第2字
音《唐韻》:武扶切;《廣韻》:武夫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微夫切,𡘋音巫。《說文》:亡也。《玉篇》:不有也。《書・舜典》:剛而無虐,𥳑而無傲。又,〈益稷〉:懋遷有無化居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詁》:虛無之閒也。【註】虛無皆有閒隙。老子《道德經》: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周子《太極圖說》:無極而太極。
义又,《禮・三年問》:無易之道也。【註】無,猶不也。
义又,縣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越巂郡會無縣。
义又,姓。《正字通》:漢,無且明、無能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漢複姓。無庸、無鉤,俱出自楚。
义又,文無,藥名。《古今注》:相別贈之以文無。文無,一名當歸。
义又,《說文奇字》作无。《玉篇》:虛无也。《周易》無字俱作无。
音又,《集韻》或作亡。《詩・衞風》:何有何亡。
义又,通作毋。《書》無逸,《史記・魯世家》作毋逸。
义又,通作毛。《後漢・馮衍傳》:飢者毛食。【註】《衍集》毛作無。今俗語猶然。或古亦通乎。《佩觿集》:河朔謂無曰毛。《通雅》:江楚廣東呼無曰毛。
音又,《集韻》或作武。〇【按】〈禮器〉詔侑武方。【註】武當爲無聲之誤也。鄭註明言其誤。《集韻》合無、武爲一,非。
音《集韻》:無或作橆。《韻會》:橆本古文蕃橆字,篆借爲有無字,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𣠮,从亡無聲,在亡部;至蕃橆之橆,在林部 —— 音義各別,不云相通;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,不應借用。《玉篇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俱非;《韻會》蕃橆作蕃𣞣,尤非。
义又,按《讀書通》云:通作勿、莫、末、沒、蔑、微、不、曼、瞀等字,或止義通,或止音近,實非一字也。《讀書通》誤。
音又,梵言南無呼那謨。那,如拏之上聲;謨,音如摩 —— 猶云歸依也。
注解
〔無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中,康熙部首是火部。
〔無〕字拼音是wú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、灬。
〔無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據甲骨文字形,象一個人持把在跳舞。卜辭、金文中“無、舞”同字。本义是樂舞。
〔無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wú] ⑴ 没有,跟“有”相对。《玉篇•亡部》:“無,不有也。”《廣韻•虞韻》:“無,有無也。”⑵ 哲学概念。指无形、无名、虚无等,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。《老子》第四十章:“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”⑶ 间隙。《爾雅•釋詁下》:“無,閒也。”⑷ 非,不是。《禮記•禮器》:“忠信之人,可以學禮。苟無忠信之人,則禮不虚道。”⑸ 荒芜。后作“蕪”。《楚辭•九辯》:“塊獨守此無澤兮,仰浮雲而永歎。”⑹ 代词。表示不定指的人、事物、时间、处所等,相当于“没有哪个”、“没有法子”。如:无可奈何。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:“察鄰國之政,無如寡人之用心者。”⑺ 副词。➊表示否定。➀相当于“不”。《書•洪範》:“無偏無黨,王道蕩蕩。”➁相当于“未”。《荀子•正名》:“志輕理而不重物者,無之有也;外重物而不内憂者,無之有也;行離理而不外危者,無之有也;外危而不内恐者,無之有也。”➋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得无”。《儀禮•士喪禮》:“哀子某,為其父某甫筮宅,度兹幽宅,兆基無有後艱?”➌表示疑问,用在句尾,相当于“不”、“没”。唐朱慶餘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妝罷低聲問夫婿,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⑻ 连词。➊表示条件关系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詩•魯頌•泮水》:“無小無大,從公于邁。”➋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即使”。裴学海《古書虚字集釋》卷十:“無,猶雖也。”⑼ 助词。用于句首。《詩•大雅•文王》:“王之藎臣,無念爾祖。”⑽ “毋”。副词。不要。《書•益稷》:“無若丹朱傲,惟慢遊是好。”⑾ 通“幠( hū )”。覆盖。《荀子•禮論》:“無帾絲歶縷翣,其䫉以象菲帷幬尉也。”⑿ 姓。《正字通•火部》:“無,姓。漢無且;明無能。”㈡ [mó] ⑴ 〔南無〕见“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