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195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17頁,第10字
標點整理本: 第879頁,第10字
音《廣韻》:房脂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頻脂切,𡘋音毗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紕,飾也。《詩・鄘風》:素絲紕之。【箋】素絲爲縷,以縫紕旌旗之旒縿。
音又,《集韻》:平祕切,音備。《正韻》:毗意切,音避 —— 義𡘋同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賔彌切,音𤰞。《正韻》:蒲糜切,音皮 —— 緣也。《禮・玉藻》:縞冠素紕。【註】緣邊也。
音又,《廣韻》:符支切;《集韻》:頻彌切,𡘋音陴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廣韻》:匹夷切;《集韻》:篇夷切,𡘋音批。《禮・大傳》:五者一物紕繆。【註】紕繆,猶錯也。又,《玉篇》:紕,纇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繒欲壞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繒疏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蒲眠切,音編。《說文》:紕,氐人𦇧也。
音又,《集韻》:補履切,音比 —— 義同。
音又,《廣韻》:昌里切,音齒 —— 績苧一紕。出《新字林》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𦀘。
卷目:考證・未集中 部首:糸部
愛日堂藏本: 第521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62頁,第29字
又《集韻》蒲眠切,音編。
謹按編非蒲眠切。今据原文音編改音蹁。
注解
〔紕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糸部。
〔紕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pī、pí、bǐ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糹、比。
〔紕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ī] ⑴ 布帛絲縷等破壞散開㈡ [pí] ⑴ 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:“素絲~之”。⑵ 所鑲的邊緣:“縞冠素~”。㈢ [bǐ] ⑴ 古代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所織的獸毛布。
紕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万卷国学网整理而成,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