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457頁,第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26頁,第4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94頁,第3字
音《唐韻》:莫交切;《韻會》:謨交切,𡘋音貓。《說文》:菅也。《易・泰卦》:拔茅連茹。《詩・召南》:白茅包之。《書・禹貢》:包匭菁茅。蔡邕《獨斷》:天子大社,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,謂之授茅土。《左傳・宣十二年》:前茅慮無。【註】時楚以茅爲旌識。
义又,國名。《左傳・襄二十四年》:凡蔣郉茅。【註】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。
义又,享名。《史記・魏世家》〔註〕:脩武軹縣有茅亭。
义又,門名。《說苑》: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。
义又,山名。《晉書・許邁傳》: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,潛通五嶽。
义又,姓。《通志・氏族略》:茅氏,周公之後,子孫以國爲氏,秦有茅焦。
音又,《韻補》:迷侯切,音矛。屈原〈離騷〉:時𦆯紛其變易兮,又何以淹留;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爲茅。
音又,《類篇》:莫佩切 —— 茅蒐,蒨草。
音又,《集韻》:眉鑣切,音苗。《易・泰卦》:拔茅連茹。鄭讀作苗。
注解
〔茅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茅〕字拼音是máo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矛。
〔茅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艸,矛声。本义是草名。即白茅,俗称茅草。
〔茅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máo] ⑴ 多年生草本植物,春季先开花,后生叶,花穗上密生白毛。根茎可食,亦可入药。叶可编蓑衣(亦称“白茅”)
茅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万卷国学网整理而成,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