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中 部首:虫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621頁,第9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95頁,第15字
標點整理本: 第1069頁,第20字
音《唐韻》:落侯切;《集韻》:郎侯切;《正韻》:盧侯切,𡘋音樓 —— 螻蛄。詳蛄字註。
义又,螻蟈,蛙也。詳蟈字註。
义又,土螻,獸名。《山海經》:崑崙之丘有獸焉,其狀如羊而四角,名曰土螻,是食人。《竹書紀年》〔註〕:有大螻如羊。〈魏公卿上尊號奏〉:有熊之興,地出大螻。
义又,《說文》螭,亦名地螻。
义又,囿名。〈晉語〉:趙𥳑子田于螻,〔註〕螻,晉君之囿。
音又,《集韻》:龍珠切,音廔 —— 天螻,蟲名。《爾雅・釋蟲》:螜,天螻。《古今注》:螻蛄,一名天螻。揚子《方言》:蠀螬,秦晉之閒謂之蠹,或謂之天螻。
音又,音漏 —— 內病也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內饔》:馬黑脊而般臂螻。《羣經音辨》:螻,于寶㊟〔當作「干寶」〕讀去聲。《呂氏春秋》:戸樞不腐,流水不螻。
义《禮記》作漏。
注解
〔螻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中,康熙部首是虫部。
〔螻〕字拼音是lóu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虫、婁。
〔螻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óu] ⑴ 〔~蛄〕昆蟲,褐色,有翅,前腳強化為挖掘足,能掘地,咬農作物的根。亦稱“天螻”、“蛞螻”、“土狗”;簡稱“螻”,如“~蟻”(用以代表微小的生物,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)。
螻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万卷国学网整理而成,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