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448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22頁,第25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90頁,第23字
音《唐韻》:徒哀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堂來切,𡘋音臺 —— 蘚也。《淮南子》〔註〕:靑苔,水垢也。陸龜蒙〈苔賦〉:高有瓦苔,𤰞有澤葵;散岩竇者曰石髮,補空田者曰垣衣,在屋曰昔邪,在水曰陟釐。《述異記》:苔,又名重錢,呼爲宣蘚,南人呼爲姤草。
义《集韻》亦作菭。
注解
〔苔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苔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tái、tāi,上中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台。
〔苔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艸,台声。本义是青苔;也指苔类植物。
〔苔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ái] ⑴ 隐花植物的一类,根、茎、叶的区别不明显,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㈡ [tāi] ⑴ 〔舌~〕舌头上面的垢腻,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,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。
苔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万卷国学网整理而成,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。